来自老师与Fabio的学习建议

我有两个极大的缺陷,其一是学习方法的自我感觉良好,其二是自认为自己基础良好。我也有一个矛盾,总是在自我感觉良好与自我的怀疑中不断互相质疑与挣扎,一会儿认为自己基础还行,一会儿认为自己差到极致,可是最令我没想到的是两点:(1)我居然能够狂傲到质疑老师和Fabio教授给自己的学习建议没有用;(2)由于自我感觉良好,我居然认为自己没有必要从基础做起!

经历与Fabio教授的学习以及这几月在慢地震上的工作,我越来越发现其实自己很菜,从基本理论到基本方法,从基本学科素养到基本见解,从程序到公式,每一步似乎都是脆弱不堪的…………….

这一次重新回到原本的路线,希望你能一直坚持下去,坚持不辜负老师的期望,坚持不辜负自己对自己的期望。

学习方法上,Fabio教授和老师给的建议如下:

(1)能够从一个一个的解决问题中不断夯实基础,就是那本红皮书《An Introduction》

(2)坚持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不论是写作还是口语

(3)坚持提高自己的Python编程能力和绘图技巧

(4)学习本事混乱的,哪有按部就班,坚持一周一总结就好

Remember, you are a real hero of youself.

科研作图规则

昨天有幸参与了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的2019年年会,此次来参加这次年会的目的之一便是想知道,到底怎么样作图才是正确的科研作图,以及,是否存在一个比较确定的规则来指导自己日后的作图工作。

事实情况是,并不存在。其实从来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科研作图规则,但是却有大家习以为常的做法,比如通常用不同大小的圆表示不同的震级,用色标表示程度。

可是,如果真要为自己设立一个规则来遵守的话,大概就是这样:

  1. 单张图想要表达的意思应尽可能少,以方便论述过程。如果多的话(比如包含有不同时间的事件),应全部展开做成时间切片;
  2. 图中的每个元素没有位置要求,可以放在任意位置;
  3. 画图的基本原则是,表达清楚想要表达的;
  4. 表达意图第一,美观永远第二;
  5. 部分功能,比如画出一个椭圆圈出部分区域,可以借用GMT以外的工具来完成,例如AI;
  6. Sensei说,做完图不要就完了,作图的目的是不仅是可视化数据以便分析图中的隐藏的信息,还应检查作图过程是否存在错误之处,可不能做完图就结束了;
  7. 蒋师兄和佳威师兄说,图中的任何一个元素以不遮挡为前提,做大量数据的震中分布时,应设置后面叠加上去的事件一定透明色;

一张图可能真的需要花好几个小时去慢慢调整,但是只要一张图做的很有必要,而且能用来解释清楚重要的信息,就很值得花这个时间。

另外,后面要慢慢适应用AI来修图,而不是用GMT做完就完了。

最后需要再次注意的一点事,作图,全部用GMT。

5月8日组会(老师,何师兄,我)

一句话总结本次组会:遇到问题要深究,主动进攻,不要被动接受,动动脑子。

现在已到了5月11日的凌晨,但是前天上午的场景依旧历历在目,每一次组会都是成长,每一周的经验教训,每一次老师的建议,都值得日后的学习与反思。

这一次依旧是何师兄先讲,我随后。两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

(1)我是否下次还和何师兄一起来?老师的意思是,我一个人去,为确保工作效率。

(2)何师兄没有按老师要求的那样,及时写,及时记下瞬时产生的思辨观点,以用来后面写博士论文时的参考。

而我,当我讲完近二十页的图后,老师眉头紧锁(不难看出老师现在正着急赶下一场会),告诉我说,依旧是老问题,并提出一下质疑:

(1)没有必要在计算b值上花太多时间;

(2)依旧是老问题:看不清楚图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时间压缩的太紧凑;

(3)先继续思考,等512后再讨论;

这里,我的一个大问题就暴露出来了:我没有深究

一直以来,我喜欢把图画的很漂亮,喜欢广泛涉猎,但都是浅尝辄止,没有深究过,一方面导致了在转博答辩时对基础理论的不熟悉,一方面仍旧继承了以前的“基础知识不扎实不牢靠”的坏毛病。

地震动的基本认识

工程地震学的定义:

(1) 对象:地震产生的强烈地震动及其效应

(2) 直接目的:定量预测工程场地(在实际中应为任意建筑物场地)内地震的破坏强度(以强地震动参数衡量)

(3) 最终目的:为计算建筑结构的地震反应(简称:结构地震反应计算)或抗震设计提供地震动输入。即在此种情形下来设计建筑物。

强地震动参数:

(1)地震烈度

(2)地震动加速度

(3)速度

(4)位移峰值

(5)持时

(5)傅里叶谱

(6)反应谱

(7)时程包络线参数

地震动特性

(1)地震动只有低频(小于1赫兹)和高频(大于1赫兹)两个分类

(2)低频地震动以确定性地震动为主要成分;高频地震动随机性较强

SAC中的地震参数含义及读取

地震波形的参数几乎全部包含在头段变量中。因此,读入一个SAC数据,显示它的头段变量,可以立马看到与该段波形记录有关的绝大部分信息。

头段中的变量共133个,占用632个字节位置。绝大部分变量遵守每个占用四个字节的规则,少部分占用8个字节(其实是9个字节,多出的一个是0)。第一列表示该行变量的起始位置,第二列表示变量类型

Byte Type
0 F delta(采样周期) depmin(最小振幅) depmax(最大振幅) scale(纵坐标值放大倍数,一般是1) odelta(采样周期实际值,null)
20 F b(窗口起始时间) e(窗口结束时间) o(发生时刻-iztype) a(初动时-参考) internal
40 F t0(震相到时) t1 t2 t3 t4
60 F t5 t6 t7 t8 t9
80 F f(结束时-参考) resp0(仪器参数) resp1 resp2 resp3
100 F resp4 resp5 resp6 resp7 resp8
120 F resp9 stla(台站纬度) stlo(台站经度) stel(台站海拔高度) stdp(台站相对地表深度,一般为0)
140 F evla(事件纬度) evlo(事件经度) evel(事件高程) evdp(事件深度) mag
160 F user0 user1 user2 user3 user4
180 F user5 user6 user7 user8 user9
200 F dist(震台距) az(方位角) baz(反方位角) gcarc internal
220 F internal depmen(因变量均值) cmpaz(方向矢量的方位角) cmpinc(与垂向的夹角) xminimum
240 F xmaximum yminimum ymaximum unused unused
260 F unused unused unused unused unused
280 N nzyear(年) nzjday(第一天开始) nzhour(时) nzmin(分) nzsec(毫秒)
300 N nzmsec nvhdr(头段版本号) norid nevid npts(采样点数)
320 N internal nwfid nxsize nysize unused
340 I iftype(SAC文件类型) idep(因变量Y类型) iztype(等效参考时刻) unused iinst(仪器类型)
360 I istreg ievreg ievtyp(事件类型) iqual(数据质量) isynth
380 I imagtyp(震级类型) imagsrc(震级来源) unused unused unused
400 I unused unused unused unused unused
420 L leven lpspol lovrok lcalda unused
440 K kstnm(台站名) kevnm*(事件名)
464 K khole(核爆or孔眼) ko ka
488 K kt0 kt1 kt2
512 K kt3 kt4 kt5
536 K kt6 kt7 kt8
560 K kt9 kf kuser0
584 K kuser1 kuser2 kcmpnm(存储分量名称)
608 K knetwk(台网名) kdatrd kinst(仪器名)

注:

(1)辅助型头段变量并且有出现在头段变量列表中,例如kzdate, kztime;

其中,kzdate精确到日期,kztime精确到毫秒(保留小数点后三位),表示台站接收到的时间

(2)关于iztype的取值,等效参考时刻

  • INUKN 未知
  • IB 文件开始时刻(文件创建时间?)
  • IDAY 参考日期当天的午夜零点
  • IO 时间发生时间(此时头段变量o=0)
  • IA 初动到时
  • ITn 自定义,n可取0~9

(3)o与iztype

1544751334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