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与老师讨论
11月7日,我与老师进行了DEEP会议以后的第一讨论,这一次讨论由于是刚刚与Romanelli教授见面并基本确定合作关系之后的首次讨论,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基本确定了后面一年以内的工作内容和大体方向。
Point I 关于与Romanelli教授联系
11月6日的时候,我给Romanelli 教授发送了第二封邮件,提出来关于模拟的三个问题以及关于峰值地面加速度的问题。这三个问题分别是:
老师开始便指出了我在称呼教授的时候犯的错误:首先,我把教授的名和姓弄混淆了,Fabio Romanelli,Romanelli是姓,Fabio是名。当我和教授刚刚认识的时候,可以称呼他为Prof. Romanelli或者Mr. Romanelli;当我和教授很熟悉的时候,可以直呼Fabio;而在英文习惯中,称呼全称往往是准备干仗了,这个时候别人会称教授为Fabio Romanelli。然后,老师认为我提出的前三个问题过于宽泛,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前三个问题里面每一个问题或许都可以用一篇文章来回答。关于第一个问题,讨论某一点的地震波避不开场效应的讨论(Site Response),在不同的Site上,由于地下近地表结构的巨大差异,地下结构的属性特征会近似“附着”在通过的地震波上并改变它的细微特征。关于第二个问题与第三个问题,如何评价一个模型的好坏有多重方法。但是不可以忽略的是,模型毕竟是模型,肯定无法做到无限逼近真实情况。但是可以用具体的方法来衡量模型的好坏并为其“打分”,例如RMS方法,既考虑用贝叶斯准则可以评价一个模型有多好,也考虑模型的不同因素之间的影响。
最后,老师提出,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而我与Romanelli教授之间便是如此。通过有意识的记录下与Fabio教授之间每次的邮件通讯内容,可以反映我是如何从一个“小白”新手进阶成“老司机”的,同时,这或许能成为学生如何与导师之间交流与讨论的一个很不错的教材。后面可以预料的是,我肯定会与教授一起写文章,于是可以叫做《The birth of a paper》
Point II 按照审稿人意见修改稿子
在一开始的时候,我开心的告诉老师,自己知道两位审稿人具体是谁。本以为只是一句顺口的话不会引起多大的反应,可是老师的表情立马变得严肃了起来,因为我第一次打破了规则。通常,为了保证文章在审核过程中公平公正,文章在送外审时需要隐去作者和作者单位等任何可能泄露作者信息的标识,以确保审稿人在审稿的时候不会受到任何可能影响文章审核质量的因素。然而,不管我以何种途径获取审稿人的信息,都已是不遵守规矩的表现。还好只是第一次,并不会造成多大的影响,但是我想的是,这或许是我在科研写作上上过的第一节关于“守规矩”的课程吧。
审稿人意见分两份,第一份是在原稿上批注;第二份是审稿意见表。老师要求我对批注逐条回复和修改,对不清晰的地方需要重新向审稿人明确具体想表达的意思。对审稿意见表,可以修改的则修改,不可修改的也需要加进文章的ARGUEMENT中去。
Point III 关于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这个问题问完后我立马就后悔了。老师有老师自己的打算,迟迟不定,必有他自己的理由和考虑,也许是正在思虑更加兼顾主线与扩展、兼顾主业与副业的研究方向,也许是考虑到我已经开始跟随Fabio教授学习Seismic Hazard,并没有足够的必要来确定一个方向。所幸,最后老师并没有回避这个问题,确定了一个或许只能暂时这样确定的方向:Application of NDSHA in CSES.
当然,并不是仅仅把别人的方法搬过来就完事了那么简单。
Author: Crowboydoudou
Link: https://crowboydoudou.github.io/2018/11/20/11月7日与老师讨论/
License: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 4.0 国际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