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roduction: 这应该是最糟心的一周了,面对一本九十多页的几乎是纯数学的NDSHA基础文献,我显得有些着急和畏惧。因此,在这一周的组会前两天,我都一直是懵的状态。另外,我不想将所有的时间都花在读文献上,还想折腾一下SAC、GMT和ObsPy。

Key words: 读书看文之方法论、处理地震记录

Point 1: 在准备阶段该如何看文献和英文书籍

年轻人,总是心浮气躁,还火急火燎的,干啥都着急,总想着一步就跨到终点。这形容我来说就再合适不过了。不由想起在前面的讨论中,导师对我说过多次的一句话:不要着急。不能着急、不能着急、不能着急,重要的事说三遍以上。

回归正题:首先,推公式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老师虽然没有强求,但是对于修复原来的数理基础就显得很有必要。

若不想推公式而只是想要理解前沿,看文献即可,完全看想懂到什么程度。在一般的文献中,若出现公式的话,下文必须有对公式每一项的说明,谁是谁谁是谁,以后写论文也是这要求。若想进一步了解,则需要考虑每一项的意思,上下文可以理解。

看公式的方法:

第一层次:最粗略的方法

(1)将公式看作一张图或是一句话,得学会从公式中找到最关键的东西。公式也是可以念出来的,先念然后才会懂。

(2)这公式说的什么,某一项是什么,大致什么概念,物理图像如何

第二层次:地震学中不是所有的书都那么好看。老师提议使用Ari Ben-Menahem的《Seismic Waves and Sources》,《定量地震学》的缺点来自于英国人的洁癖,他们更喜欢把公式写的非常优美,然而优美会隐蔽细节。Ben-Menahem则更加人性化,尽量避免使用爱因斯坦求和约定,将其中的细节全部展现出来。看教科书(尤其是英文教科书)的时候,需要尤其注意BOX。

第三层次:补充数理方程和特征函数基础知识,对应更加复杂的情况。

对虚数的理解:凡是有虚数的地方都写到指数e上,容易发现它代表一种波动,简谐波动。虚数于地震学家而言就是震动。

第四层次:看一些写的很好的地震学教科书,看不懂的时候多看几本书。也可以尝试MATLAB中解微分方程的功能。

当无法看清一个问题的时候,不妨拿到一个简单体系中做一次数学实验。

Point 2: 对“如何开始一段处理地震记录”的尝试的建议

在不反演参数时,找到一次地震的台站和震中位置画出来在一张图上,做前置滤波,识别震相,频谱,三分量记录做Polarization.

建议一:(参考老师与夏明之间的曾经合作过的工作,汶川地震)有地震、地震台站,寻找远震范围记录;首先做高通滤波,然后做能量、包络线,包络线近似于此地震震源时间函数。对特大地震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建议二:(彭志刚)有一地震记录,先做高通滤波,图a;再做低通滤波,图b。高通滤波结果与低通滤波结果放一起,容易发现,当面波在不同位置来临时,固定位置处会激发出Tremor。

Polarzation,如何求不同地震分量从哪个方向来的,可多看一些文章。

后续工作:完成PPT-讲解NDSHA基本原理,先给老师讲,有机会给研究生论坛讲。

嗯……………,信息增益依旧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