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作图规则
昨天有幸参与了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的2019年年会,此次来参加这次年会的目的之一便是想知道,到底怎么样作图才是正确的科研作图,以及,是否存在一个比较确定的规则来指导自己日后的作图工作。
事实情况是,并不存在。其实从来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科研作图规则,但是却有大家习以为常的做法,比如通常用不同大小的圆表示不同的震级,用色标表示程度。
可是,如果真要为自己设立一个规则来遵守的话,大概就是这样:
- 单张图想要表达的意思应尽可能少,以方便论述过程。如果多的话(比如包含有不同时间的事件),应全部展开做成时间切片;
- 图中的每个元素没有位置要求,可以放在任意位置;
- 画图的基本原则是,表达清楚想要表达的;
- 表达意图第一,美观永远第二;
- 部分功能,比如画出一个椭圆圈出部分区域,可以借用GMT以外的工具来完成,例如AI;
- Sensei说,做完图不要就完了,作图的目的是不仅是可视化数据以便分析图中的隐藏的信息,还应检查作图过程是否存在错误之处,可不能做完图就结束了;
- 蒋师兄和佳威师兄说,图中的任何一个元素以不遮挡为前提,做大量数据的震中分布时,应设置后面叠加上去的事件一定透明色;
一张图可能真的需要花好几个小时去慢慢调整,但是只要一张图做的很有必要,而且能用来解释清楚重要的信息,就很值得花这个时间。
另外,后面要慢慢适应用AI来修图,而不是用GMT做完就完了。
最后需要再次注意的一点事,作图,全部用GMT。
Author: Crowboydoudou
Link: https://crowboydoudou.github.io/2019/05/11/科研作图规则/
License: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 4.0 国际许可协议